免费学习


自幼师从九嶷派大家李天桓先生,习琴近二十余载,得九嶷派精髓。指力苍劲,吟猱有节,节奏严谨。 【详细】

古琴故事

给年轻琴友的几点忠告——无愿室李孔元

点击数:4932014-06-04 09:17:07 

无愿与年轻琴友闲谈时,发现有几个值得与琴友讨论的问题,现在将所思所感提出,一方面就正於各方琴友,一面请年轻琴友们也多留意,方便大家在琴学之道上相互勉励,相互提携。 

一.既然大家都雅好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时应知道【取法乎上】的原则,不可【得少为足】,而须尽自己天赋之力精进学习,能力到得了多高的程度,就学到多高,练到多高。天赋如有不足,最低限度还可以知道自己的极限到哪里,欣赏理解别人的琴艺时,还不失为一位知音。 

二.学习时不可预设高度,一定要要求自己穷究琴道的极致,甚至穷究【天人之际】,必须要懂得走一步算一步,学到哪里算哪里。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本事究竟会有多高,先给自己一个美丽的愿景,又到处找人高谈阔论,张扬自己的境界有多高,万一琴艺事实上做不到,就会变成一块令人食不下咽的大饼,永远必须扛在脖子上,咽不下去,也取不下来,那就会成为琴坛笑柄。目前琴坛上就有几位如此的先进,令海内外非古琴界的音乐人士瞧不起古琴音乐,认为古琴音乐确实言过其实,根本没有符合古代音乐标准的成就,那就真是冤枉了古琴。 

三.当你练琴还在两支手与七根弦奋战不休时,千万别急著去讨论音乐美学的见地问题,你可以去学习,并将它化为自己的滋养,但先别去做抉择,因为你都还不懂得操作不同的表现法,你如何能理解风格是怎麼一回事。等你对不同风格的呈现方法都了然於胸了,你去讨论古琴美学,那才有足够的认识与说服力。 

四.如果你已经掌握了二、三十首曲目了,也别急著要表现、要成名、要教人弹琴,要开演奏会。须知:懂得操弄,也只是熟悉乐器的操作法而已,你的琴学之道才刚刚要开始呢!后面须要看、须要听、须要学、须要实验、须要自己去证明、须要自己去表现、须要自己去创发的一切、才刚刚要开始而已。......记得,会弹,才只是开始而已。 

五.弹得不错了,接著要训练听力,听音律准不准确,走手音走得准不准确,音符的表情准不准确,音乐的诠释准不准确,琴音的表现与你心中预期的音乐切合得准不准确,如果答案是还游移不定,甚至是否定的,那表示你的音乐稳定度还不足,还有一大段路要走,必须谦虚面对自己的不足。等到上述的问题都克服了,你才有资格随意挥洒,逍遥任悠游。 

六.古人所谓【意韵萧疏,不在弦徽之间】者,就是我常提到的【琴音幽微】,那是音乐质感的问题,已不只是所谓的【韵味】的问题。用现代话说,就是【当下瞬间音乐美感】的捕捉与呈现的事,那必须是在精神无所执取的绝对自由状态下才能呈现的,而且必须操琴技法十分纯熟,没有任何细微的留难,才可以在瞬间散发出萧疏的音韵来。古人所谓的【指要坚,神要鲜】,就是这麼回事。所以,练曲子,不可以光听曲调练得动不动听,流利不流利,那只是初步功夫而已,挑动感官激情,古琴不是做不到,成熟的琴人都应该可以做得到,只是古琴本来就不独沽这一味,而激情也不见得是古琴最令人神往的品格。如果反其道而行,所得到的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七.台湾有很多古琴前辈默默在耕耘,虽然不见得有什麼惊人的表现,但是他们谨守师传,保存了一脉完整的传承,拥有深厚的功底。你们不可以因为他们不会弹大陆音乐学院所整理的大量琴曲,就认为他们没程度。贪多嚼不烂,正是现在年轻琴友一大通病,经常是去几趟大陆拜师学艺,学会的曲子一大堆,拿得出手的,不会三两句就忘谱的,倒不见得能有几首,能说得上音乐足够成熟的,简直是凤毛麟角。所学的琴曲根本就还没有消化,更不用说理解与表现了。功力尚且不足,批评前辈,就显得太自不量力了。 

八.台湾固然有不少没什麼程度的古琴老师,中国大陆其实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也有不少【江湖人士】招摇撞骗。无愿的一些大陆琴友也经常为劣币驱逐良币而摇头,而且也有些不明就里的年轻琴友,大胆地设帐授徒,一如台湾的情况,以攻击前辈建立自己的威望的情况,简直如出一辙。须知X产X的斗争习惯,本是他们社会制度所造成的反文明现象,应当丢到历史的灰烬中,不应当是身在自由社会的我们所应当学习的。琴人之间如有所竞争,也须是君子之争才对。以个人的琴艺修为较量长短,不是更有价值吗?去大陆拜师学艺是好事,但事实上人才就那麼多,大陆琴人乏善可陈的还是居大多数。盲目崇拜大陆艺人,回台湾就自觉高人一等,那就太浅薄了。 

九.在台学习的琴人,经常限於师传,不知海内外琴坛实况,导致人云亦云,缺乏主见。入主出奴的观念作祟之下,对於不同师门的琴人多有微词,甚至鄙薄其他琴人的成就,从师学习,信受师教,本是身为弟子者该有的心态,但【当仁不让於师】,古有明训。如果学习者能多搜集资料,多做阅听功夫,相信就不会使应当学习吸收的有益讯息错失交臂。见多识广,增长见闻,可以免於被蒙蔽的遗憾。文殊菩萨说:【多闻能生於智慧】,值得欢喜信受。 

以上几点,虽无高论,但於琴道能虚心探求者,当能有以自警。 
【责任编辑:(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