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社简介


自幼师从九嶷派大家李天桓先生,习琴近二十余载,得九嶷派精髓。指力苍劲,吟猱有节,节奏严谨。 【详细】

恩师专栏

古琴:千年古音话中华文化[详]

点击数:5912014-03-11 22:42:35 

古琴:千年古音话中华文化
·2011-9-6 20:58:55·来源:河北青年报

“琴棋书画”、“诗书礼乐”……这些成语中的“琴”不是钢琴、小提琴,“乐”也不是流行音乐、西方交响乐。这两个字其实说的是一回事儿——古琴。

古琴是我们中国特有而且还在流传的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传说古琴是由伏羲或神农发明制造。早在“诗经”时代,琴已经是很受欢迎的乐器了。9月3日,在河北省图书馆有这样一场讲座,我国古琴“九嶷派”传人李天桓讲述了与古琴有关的故事以及目前的保护与传承。

●主讲:李天桓,河北琴界耆宿,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唐山市音协古琴研究会会长。

●讲座时间:9月3日

●讲座地点:河北省图书馆

■俞伯牙抚琴遇知音

■琴上的13个白点就是琴徽

■现存最古老的文字谱(部分)

历史:现存18张唐朝琴

从古琴的构造上来说,其实很简单——两块板,七根弦。琴上的木头用料是梧桐树,用这种木头造琴,发出来的声音才动听。

从古琴琴面上可以看到13个“小白点儿”,这叫琴徽,它是用来标明泛音位置和根据这些徽记指出按指所在的音位,这也为文字记写提供了条件。但是从考古来看,最早有出土的战国古琴没有琴徽,样式和现在的琴也大不相同。琴徽的出现根据嵇康《琴赋》中:“徽以钟山之玉”的说法,至少在汉魏之际就已经有琴徽了。它是用玉石或贝壳镶嵌,除此之外还有金和银,现在世界上有把唯一的古琴,它的特殊之处在于,琴徽是由宋代瓷器的碎片做成。

古琴的历史非常久远,现存最古老的琴源自唐朝时期。据统计,唐朝造的琴还有18张存于世,其中中国大陆16张(4张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他保存在民间),中国台湾一张,在美国还有一张。

为大家所熟悉的古琴家管平湖先生,他弹奏的《流水》曾被1978年美国为寻找外星文明而发射的宇宙飞船带上太空遨游宇宙。

奇特:曲谱完全是汉字

说起琴谱,大家经常听说的是简谱和五线谱,而古琴的琴谱却十分独特——完全用文字表述出来,这都是靠古人手抄才得以流传下来。

在古代还没有录音机,古代音乐不可能通过录音保留下来,就是乐谱也极少流传至今,现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古代乐谱到现在还是无法辨认的天书。古人用“文字谱”和“减字谱”记下了大量曲谱。尤其是“减字谱”,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琴谱。从而使琴曲艺术比其他古代音乐具备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使其古琴艺术成为纯粹的中国的乐器。

古琴谱中有许多文字说明部分,每个曲目都有标题,有的还有分段标题。另外,琴谱经过历代不断传录、积累,也非常丰富多样。现代唐、宋、元、明、清的传谱有百种以上,不同的曲目有658首,不同的版本达3000多首,有的曲目虽同,曲谱却因时代、流派的差别各有不同。如《平沙落雁》、《阳关三叠》都有几十种不同的版本。

现存最古老的古琴琴谱是南北朝时期的《碣石调·幽兰》,由唐朝人手抄,流传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了。这种文字谱一般十几个字一句话,告诉弹琴的人左手该放在什么位置,右手放在哪儿,该怎么拨弦。但这样的描述有些麻烦,冗长繁琐,所以到了唐朝,文字谱被简化成各种符号,称“减字谱”,顾名思义,“减字”其实就是把汉字的笔画减少,组成乐谱。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古老的记谱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古琴的谱子目前共有3365首谱子,保存下来的各种手抄或印刷100多部乐谱、琴谱和琴书中,除了最古老的《碣石调·幽兰》还有明代印的《神奇秘谱》等。

正是由于它有上述的历史渊源,承载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1月7日公布了中国古琴为“人类非物质和口头文化遗产代表作”。

差别:琴于己、筝于人

没有见过古琴的人常把它和古筝弄混了。这并不奇怪,因为早在唐代刘长卿就曾提到“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古琴和古筝相比,体积上来看,琴小筝大。从琴弦上看,琴七弦,筝二十一弦或二十三弦。琴音量小,筝音量大。历史上筝多为乐工为演出而用,古琴则多为文人用于自我修养。我们常说的文人四艺“琴棋书画”其中为首的“琴”就是指古琴而言。

乐器筝也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它是从“瑟”演化而来,当时的筝有13根弦。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国家提出了“音乐民族化”,于是开始改良一些乐器,筝的弦就增加到21根。

关于古琴和古筝还有一个内在的不同,从孔子时期到现在,古琴一直是用来提升自我修养。而古筝则是取悦于人。古琴与西方乐器的不同之处也在于此,在西方如果弹奏乐器的人被女王或者伯爵欣赏是件无上光荣的事,而弹奏古琴的人则不这样认为。

在清朝末年,北京琉璃厂有个店员,古琴弹得非常好,之后这消息传到了一位王爷的耳朵里。王爷就派人去找这位店员来他府上弹琴、教琴。这位店员得知后,很不想去讨好王爷,但是又不好拒绝,就硬着头皮去教琴。有一次,他教琴的时候,雨特别大,王爷自然会主动留客。这时候店员觉得是个机会:“我只是个店员,上面还有掌柜的,如果我夜不归宿,会被认为去外面嫖娼了。”王爷一听这,不开心了,“走吧,走吧,赶紧走吧!”就这样,店员得罪了王爷,可他却很开心。古琴就是用来提升自我修养的,不能用它来伺候王爷。后来,慈禧听说后也想让他去弹,为了让他留下来弹琴,说给他个官做,可这位店员则告诉传话人:“哪能用这换官做?”

典故:因古琴  俘虏重获自由

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古琴的故事,除了大家熟知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在史书《左传》中还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郑国把一批楚国的俘虏献给晋国。这批俘虏中有一位专业琴师,名叫钟仪,晋侯知道以后就命他弹琴。他弹的都是他的家乡——楚国的乐曲。在琴曲中流露出深切的思乡之情。晋侯听了非常感动,说他“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就把他放回了楚国。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知晋侯是懂音乐的,也是懂琴的;音乐可以感动人的。钟仪弹奏的琴音感动了晋侯,使他获得了自由。

此外,汉代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凤求凰》也是众人皆知。苏东坡和古琴吟:“音音音,尔负心,尔负心,辜负我到如今。记得当年低低唱,浅浅斟,一曲值千金。如今抛我古墙阴。秋风荒草白云深,断桥流水无故人。凄凄切切,冷冷清清,凄凄切切,冷冷清清。”这么凄婉的歌声,背后是这样一个故事:当年苏东坡夜晚住在灵隐山房,晚上听到有年轻女子这样的歌声,出去在隐隐月光之下看到有一女子边走边唱。于是远远地跟着,在一个屋檐下,女子忽然不见了,但好像还能听到那女子的歌声,并且那歌声好像就在跟前。第二天苏东坡请人在那女子消失的地方挖下去,见到一个箱子,打开箱子,见到一张古琴。于是把琴拿回来了,经过装弦,试弹,发现是一张非常好的琴。苏东坡就凭记忆把前一天那女子唱的歌谱成了琴曲。这个曲子就是《古琴吟》。

在四大名著中也不乏古琴的身影,三国演义中“空城计”里诸葛亮弹的是古琴。《红楼梦》中贾宝玉误认为“天书”的其实就是古琴琴谱。

流派:因地域和师承而风格多样

古琴历史悠久,由于地域和师承的关系不同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三次播出了一个节目:《风格多样的古琴流派》。每次半小时,总共用一个半小时介绍了许多琴派的曲目和风格。如广陵派、浙派、诸城派、虞山派、闽南派、川派、嶺南派、莆田派、梅庵派、九嶷派等。但这些流派,往往不是琴人们有意给自己起的名,更不是官方认证的,而是由于地域及师承关系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风格而由琴人们约定俗成的。

上面的那些流派多是以地名命名的,只有九嶷派是由创始人杨宗稷(时百)的别号“九嶷山人”得来的。我父亲李浴星师从杨时百老先生学琴,我从1956年和我父亲学琴。

清末有一位黄勉之先生在北京教授古琴,打出的旗号是“广陵正宗”。当时在我国北方影响极大,学生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杨宗稷、叶诗梦和贾阔峰。民国初年,杨宗稷和师兄叶诗梦成立了“九嶷琴社”收徒教琴,杨老先生收徒教琴极为严格。对想学琴的人,首先要进行面试。面试内容很全面,其中要问到学琴者的家庭状况、求学情况、学琴目的、个人兴趣爱好等。决定要收其为徒之后,就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学琴者要认真学习,更不得半途而废;不仅自己要学好还要认真传下去。

之后,把所学广陵琴派又有所发展终于形成了人们公认的九嶷派。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音协副主席查阜西在他的文章中曾说杨老先生在琴界“独步燕都数十年”。杨老先生以自己的琴学成就著成《琴学丛书》四十三卷七十余万字,1931年去世时,书还没有编完,有许多曲子还没来得及编入,比如《高山》。

保护:会弹古琴的人曾不足百人

由于历史的原因,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全国会弹古琴的人只剩下不足百人。当时国务院提出了“抢救古琴”。于是国内几个音乐学院成立了古琴专业,古琴得到了新生。但是,到这些音乐学院教琴的都是南方各琴派的琴人,而发端于北京的九嶷派琴人则被安排到音乐研究所或北京古琴研究会去发掘研究古谱。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李浴星及其子女李天相、李天根、李天贶,学生张庆恩罹难。地震还将李浴星数十年精心收藏的历代古琴全部砸毁。这一劫难,让唐山琴韵中断了10年。李天桓将从地震废墟中扒出被砸碎的琴,一点点对着粘补好,断了的琴弦重新配上。依靠仅有的两张修补后勉强能弹的残琴潜心研究。

目前,全国许多人在学习国学,国学中讲诗书礼乐,这乐便是古琴。现在,了解古琴、学习古琴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琴最发达的时期。■稿件来源/《冀图讲坛》


【责任编辑:(Top) 返回页面顶端